男女主角分别是张吉山叶乃俊的现代都市小说《茕茕白兔东走西顾长篇小说阅读》,由网络作家“朱墨汁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主角是张吉山叶乃俊的精选现代言情《茕茕白兔东走西顾》,小说作者是“朱墨汁”,书中精彩内容是:发展到了一百多家。修建了朱家染房,朱家碾,上朱家仓,下朱家仓,朱家窑墩。每年春分会,秋分会,清明会总要摆上近百桌。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初,家道与民族的命运一起衰败居下,一年不如一年。到爷爷那辈,就是不读书也填不饱肚子,入不敷出了。自家的几十亩田全部抵押后卖掉。祖籍上留下青砖瓦房也没有保留下去。为了生存也全部卖光了。爷爷略有一点文化,人很老实,憨厚,勤劳,节约。到冬天时,......
《茕茕白兔东走西顾长篇小说阅读》精彩片段
上世纪水深火热的二三十年代,天下军阀混战,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。
一九三二年初春,春节刚过不久,各种花卉争相报春。河边上的桃树打出了一朵朵花蕾;地里的菜花含苞待放;远方的田野上,一片翠绿的麦苗;远处的竹林中,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。母亲怀揣着童真而美好的梦想,出嫁到了朱家。这时,她还不满十六岁,个子不高,大概一米五左右,形容瘦小,不到五十公斤,因为小时候裹过脚,穿着三十二码的鞋。
二十六岁的父亲与不满十六岁的母亲结婚。在娘家无忧无虑,纯真快乐的母亲,嫁到贫穷落后的朱家,激情和心境一下就凉了。
全家六口人,除了他俩,还有我们的爷爷,奶奶,小姑和小叔(幺爸)。住在几家碾大坟墓边,只有四间草房。这个家的生活来源,一,靠租的二点四亩地交租后剩的粮食;田租押银三块且还倒欠五两。二,靠爷爷和父亲帮人来补充。这才能维持起这个家。
母亲和娘家
我从小没有见过外公,大姨妈和舅舅。听母亲讲,她的娘家在犀浦东门外火烧桥附近,那时候叫徐家村二甲。外公家五兄弟,在当地算是个小富人家。外公从小喜欢读书识字,博览古籍。家里也曾挂有陶渊明的画。外婆是成都人,见识多一些,虽然有一些传统,但思想比较开明。外公与外婆名下有六个子女,五女一男。
一九一六年八月十三日,母亲出生,是外公外婆的第四个女孩,前面没有男孩。在那个旧社会,重男轻女是不言而喻的。所以,母亲出生后就没有受到外公外婆应有的待遇。
听说,在母亲两岁的时候,出了半月麻疹,粒米未进,滴水未饮,全身冰凉,昏迷多日。外公感到医治不了,就用破棉布裹着放在猪圈边的柴房里。当时正值寒冬腊月,接下来下了好几天大雪,天气异常寒冷。三外婆路过柴房时,偶然看到母亲的小手动了一下,善良的三外婆立马抱着母亲回家,暖在怀里。老天有眼,把母亲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。也许因为身体受震较大,母亲一直个子矮小。
因为母亲身体弱小,在姊妹中,她自然就得到了更多的关爱,常常得到大家的呵护。家中大小事务,多是姐姐们干了。生活环境自然也就宽松了。外婆曾为她包脚一段时间,担心她很痛,也就放弃了继续再给母亲包脚的做法。母亲爱说爱动,开朗活泼,可以同一些人上街看戏,吸水烟,也常常与姐姐们一起打打长牌,搓搓麻将,在耍的东西中大小都会。母亲自幼聪明伶俐,记忆力特别好,只要外公外婆和姐姐们讲过的故事和发生过的事情,她都刻记铭心,过目不忘。母亲也心灵手巧,在姐姐们的熏陶影响下,她六岁就会绣花,八岁就会做衣服,十岁就会裁剪布料;扎花,挑花,剪花更是母亲的拿手好戏。
外公家也和当时社会一样,家道快速衰败。到母亲记事的时候,家境已是十分贫寒。外公外婆家生活虽每况愈下,但对母亲他们的家教还是十分严格。母亲从小就接受了儒家孔孟思想道德的熏陶,“三从四德”,“四书五经”敬孝贞节之类的思想和规矩,经常受到长辈们的教育和规范,因此,自幼就十分知晓这方面的典故和民间流传的故事。长大以后,自然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,也成为她要求别人和我们的一把尺子。
父亲的家境
父亲的祖籍是湖北省麻城县孝干乡。在清政府,“湖广”填四川时,一先辈同一龚姓的朋友一道移居来四川。在郫县老县城东门外数公里处安家开荒,种田织布。朱姓和龚姓互相帮助,辛勤劳动,养育后代,扩大氏族。朱氏人丁兴旺,发展很快,龚氏人丁不旺,发迹不多。但两家亲如兄弟,互相帮忙。 为珍惜朱龚二姓间的永久的情缘,朱氏家族神位上供上朱龚二姓。并且,朱姓和龚姓两家老人从此约定:朱龚两姓后代永不开亲。
通过近百年的几代人的勤劳努力,朱氏第三,四,五,六,七代的先人们,经济实力快速增强,修了很多的房,置了很多的田。同时,人丁大增,在百年之内,朱氏家族迅速发展到了一百多家。修建了朱家染房,朱家碾,上朱家仓,下朱家仓,朱家窑墩。每年春分会,秋分会,清明会总要摆上近百桌。
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初,家道与民族的命运一起衰败居下,一年不如一年。到爷爷那辈,就是不读书也填不饱肚子,入不敷出了。自家的几十亩田全部抵押后卖掉。祖籍上留下青砖瓦房也没有保留下去。为了生存也全部卖光了。
爷爷略有一点文化,人很老实,憨厚,勤劳,节约。到冬天时,才穿两条用粗麻布缝制的裤子。奶奶也特俭省,点油灯用的灯草,都要用剪刀破成四瓣用。
一八九六年农历腊月初八,父亲出生在这个很贫穷的家庭。父亲是朱氏家族来填四川的第九代传人。来川定居后的先辈们排行是:世,登,学,文,云,国,思,廷,兴,太,鸿,志,顺,天,开,少,先,成,友,爱。父亲的相貌,才干和人品,我是间断听母亲,大姑妈,二哥,合作医院的叶乃俊和合作信用社的王宗云等人描述的。父亲的个子大概一米七五左右高,瓜子脸,相貌有些像大姑妈的大儿子赵绍明和二儿子赵绍根。但不是串脸胡。
到父亲懂事时,已读不起书,学不了艺。他小时候给别人放过牛,从小就同爷爷一起帮助维持一家人的生计。父亲后来长大一点了,就被送到一李姓泥水匠那里学泥工,盖房子。迫于生计,父亲兄弟俩只能去干最脏最累的盖房活儿。学师三年满之后,经常独自在外,给人家盖房子挣钱养家。周围邻居们管父亲和小叔叫“大朱盖匠”,“小朱盖匠”。有时候老天下雨,父亲不能外出帮人,奶奶总要叹息一声说:“又亏了一天的饭。”
母亲结婚一到这个家,奶奶就把这个家交给她料理。上有老:我们的爷爷和奶奶;下有小:小姑和小叔,当时他们都只是几岁的娃娃。从此,父亲和未成年的母亲就开始共同支撑这个家了
虽然没落,但朱家依然是当时的一个大家族,仅在一个乡的地域上,就有几个大院。母亲同父亲结婚后,一同去参加大家族举办的清明会,春分会等聚会后,很快,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便引起了长辈们的关注。不久,母亲就为朱家媳妇里的“两最”之一,母亲是公认的最会说话的朱家媳妇儿,而另一位远房的宋氏,我们的三婶,是公认的最有人材的朱家媳妇儿。亲戚门家里有红白喜事,都会来请父亲母亲帮他们安排和指点。因为大家都认为母亲见多识广,知书达理,且擅长运筹帷幄。不少亲戚生了小孩,甚至会来请母亲帮忙取名字。
母亲记得很多歇后语,和别人聊天时,总能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。她熟读三字经,增广贤文,常常引经据典开导大家,所以附近的邻居没事也常来我家,听她摆龙门阵玩。
如果不是因为战乱,父亲和母亲,应该也是一对幸福的小夫妻。
最新评论